省心?闹心?–浅谈智能客服现状

 

不久前看到这么一篇文章,原标题是:“九成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客服 仅四成觉得好用”

对201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95.7%的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客服,但仅有41.3%的受访者觉得智能客服好用。在使用智能客服的过程中,受访者遇到比较多的问题是回答生硬机械(62.1%)和不能准确理解提问(52.2%)。

  受访者中,男性占39.6%,女性占60.4%。00后占19.3%,90后占44.8%,80后占29.0%,70后占5.7%,60后占1.0%,其他占0.2%。

使用智能客服,回答生硬、不能理解提问是主要问题。


个人觉得,"使用过"这个词不是太准确,用"被(po)服务方"这个词更加地贴切。因为调查的对象是消费者,而且不是智能客服系统的真正使用者--B端企业。

 

恰恰相反,作为B端企业来说,对智能客服系统的满意度是非常高的。在传统的客服时代,客服从业者的流动性很强,培训成本高,同时在接待过程中,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处理一些重复性问题。一个客服人员的工作时长是有限的,企业不得不在人力资源上投入大量的成本。而智能客服则成功地解放了传统人工座席大量低效的重复劳动,增加了服务效率。很好地达到了“降本增效”的目的,智能化所带来的高效率、低成本受到了各企业的热捧。近年来,一众企业纷纷自研/采购智能客服系统就是很好的证明。

 

但为什么消费者对智能客服系统的观感明显与企业不同,呈两极分化的状态呢?究其原因,我想主要还是对智能客服系统的理解与使用上出现了偏差。

作为消费者,既不了解,也不关心智能客服在技术上是如何发展的,对智能AI的概念往往是电影上那种有着高度的智慧,能无所不知无所不答,真正像人类一样能够完美理解并解决问题的。而实际体验中,却发现智能客服如同"智障”,只能回答程序设置内的问题,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则不能随机应变,不仅不能够精准理解问题、往往还答非所问,陷入操作死循环当中,令人大失所望。

 

智能客服本应能够在帮助企业减轻压力的同时,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。而在目前,用户所面临的却是许多企业的智能客服根本无法解决问题,想要找人工客服时,却发现没有人工客服入口甚至没有人工客服。这比没有智能客服的时代体验更差。自然而然地,用户对智能客服的观感不仅差,更不愿意被其服务。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,更希望绕开智能机器人,由人工客服来解决问题。

 

而对于企业而言,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,使用智能客服固然能满足降本增效的目的,但更不应该忘记客服的初衷,始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立。如果将所有的问题抛给智能客服,许多客户问题既得不到解决,又还降低了对企业品牌的好感与信赖,我想这是得不偿失的。

因此,保留顺畅的人工客服仍然有必要,人工客服应该得到保留,入口不应该隐藏地过深。在智能机器人无法做出满意的回复时,人工坐席能及时介入解决。同时,在技术上对智能客服做好优化配置,个人觉得以下几点可以做的更好一些:

 

1.相似问法的智能优化与学习

对于很多企业的客户服务来说,大多数客户问题都是具有集中性,重复性的,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这类问题做好相似问法的优化,将重复问法和机器人可智能识别的问题进行重合并,并提升知识库的可维护性与可用性。

 

2.上下文逻辑理解,主动分布式发问,引导客户

在客户接入后,引导客户将想要处理的问题尽量清晰表达出来,在客户进行问题输入时,提供关键字或提示或相应问题列表让客户能直接选择,提高关联引导,这样可以提高问题回答的准确性与匹配度。

 

3.不断更新丰富知识库,让机器人更智能。

智能客服机器人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强大且丰富的知识库,客服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,如果智能客服机器人的知识库专业性不够,没有构建相关的知识图谱,那么势必会像之前说的,客户问题无法得到解决,还是得转到人工客服解决的渠道中。

 

4.智能化情绪识别 /分析的能力,让客服更有温度

客服机器人在接待时,如用户遇到的问题较严重,往往情绪非常激烈。此时仍由机器人服务,难以解决用户问题,且体验较差。这时应该通过实时检测用户情绪,调用寒暄库对客户进行安抚,并根据情况自动转接人工客服。

 

综上,在目前各行业的使用情况来看,智能客服已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大多数重复性与常见问题。但是语言交流的复杂性,注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还只能做为人工客服的辅助,激进地将所有的客服接待用智能客服机器人来替代并不可取,在智能客服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时应该怎么作应对,如何合理分配智能客服与人工坐席的工作,做好服务满意度与服务成本之间的平衡,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。

版权声明:
作者:xmlzzx
链接:https://sobot.xmlzzx.com/news/sxnxqtznkfxz
来源:智齿福建营销中心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< <上一篇
下一篇>>